導讀小米4手機怎么樣?相信這是很多米粉們都很想知道的問題吧,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小米4硬件技術全面評測,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屏幕工藝保守 亮點不大從收集的信息來看,小米4應該還是采用Sharp的CG... 小米4手機怎么樣?相信這是很多米粉們都很想知道的問題吧,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小米4硬件技術全面評測,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屏幕工藝保守 亮點不大 從收集的信息來看,小米4應該還是采用Sharp的CG-Silicon TFT(Continuous Grain-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液晶屏,依舊是 12只白光LED組成背光模組。 全貼合技術對比 按照小米的一貫工藝,以及雷布斯在發布會上沒有怎么講液晶方面的突破,那小米4應該還是采用了G+G結構電容觸摸屏,OGS全貼合工藝。OGS貼合是很傳統和保守的工藝,沒有什么可說的,但看看iPhone5和Lumia 920已經采用In-Cell技術,小米還是需要拍馬快追啊。
屏幕是電量消耗大戶 小米4的液晶采用MIPI接口,按照1080 x 1920 x 60Hz的帶寬和速度要求,估計需要用到4對Lane(差分時鐘通道)。目前,主流手機的屏幕尺寸越來越大,成為手機耗電量的消耗大戶,通過評測我們知道: 能效比是絕對弱項 在手機界,能效比這個常識是廠商都不愿意宣傳的。液晶分辨率越高,對應的CPU負載就越高,需要維持顯示的內存就越大,消耗的電能就越多,而屏幕尺寸增大帶給電池增大的空間并不足以彌補增長的電能消耗,總有點小馬拉大車的感覺。 正面工作時熱像(左為小米4,右為iPhone5) 核心技術有較大差距 接下來我們進行簡單的解析。對比iPhone,Retina技術的引進就是解決分辨率和CPU負載之間平衡關系的,也可以說是解決高分辨率和耗電量平衡關系。Retina技術是摩托羅拉發明的,最初用于Moto Aura(就是那個具備圓形液晶,可以180度打開的手機),但是真正發揚光大是在蘋果的產品上了。 簡單的說,Retina技術類似于一種數字倍頻,也就是把實際100x100分辨率的圖片倍頻成400x400的圖片顯示到液晶上面。這樣做可以保證圖像看起來沒有顆粒感,但實際需要維持顯示的內存少,而且需要傳輸圖像的帶寬也低,CPU負載也就低,這一系列的省最終反映到使用者手上就是省電。 對于手機,雖然我們賦予了太多的功能,但歸根結底是通信產品,面子功夫固然重要,但不能丟掉本源去舍本逐利,我們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時也同樣應該追求更長的待機時間,這是科技行業的責任,不能夠簡單粗暴地解決。小米4只是一款平凡的主流高通系手機。 電池用料很厚道 小米4的電池是SONY提供的新型鋰電池,標稱最少3080mAh電量,額定電壓3.8V,最高電壓4.35V。這跟普通3.7V的鋰電池相比是有優勢的,這意味著同樣的體積可以有更大的容量,不要小看高出的0.15V電壓,這可能足以讓手機多待機1個小時。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這是一大進步,而且SONY電芯的品質也的確不錯,這一點上小米還是很厚道的。 充電功能表現優異 實際測試結果顯示,恒流充電階段的充電電流能維持一直在1.5A左右, 25分鐘后系統電量指示已經充電50%,這段時間是關機充電,通過熱像儀觀測,除了PM8941以及外圍的功率器件的溫度在39度左右,其它部件包括充電器、電池都沒有明顯的溫升。
實測充電數據存疑點 然而,從測量的情況來看,小米4在充電上實測的數據也的確讓人費解。首先普及一個電池的充放電特性以及容量和充電電流大小之間的關系:為了保證電池的壽命,電池充電一般按照0.1C的電流大小來進行,C的意思是電池的額定工作電流,比如1000mAh的電池,充電電流應為100mA,那小米4的電池是3080mAh的,充電電流應該是300mA,充滿需要10~12個小時。顯然,0.1C的充電速度完全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于是出現了0.2C的快速充電模式,可以在5~6小時內充滿。
電量監測粗略再曝技術弱項 在對小米4主板的拆解分析中,我們沒有找到庫侖計的影子,而小米一直在電池上面也沒有過太大創新和突破,之前小米3的電池拆解中也沒有發現過庫侖計(庫侖計是一種基于電量的專用積分電路,通過變化的電壓和對流過電流的監測,可以準確地計算出進出電池的電量),小米的電池電量監測還是基于對電壓的探測。 對于鋰電池,由于充放電都不是線性的,同樣是3.5V,可能剩余30%也可能是20%,所以按電壓來估計電量還是很粗略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感覺iPhone的電量指示只有1%時還能放心地接打一個一兩分鐘的電話,而小米的電量指示只有1%時就只能眼看著系統自動關機了。 小米4音質:低頻優秀中高頻雞肋
做工扎實保證信號傳輸 最近風頭最盛的手機莫過于剛剛發布的小米4了,盡管宣傳詞招來了各式各樣的吐槽,但的確吸引了無數眼球,應當說效果不錯。我試用的這臺樣機是黑色版本,拿到手第一件事便是對外觀和做工的全方位觀察。這里暫不討論304不銹鋼材料的價值和檔次,單就金屬邊框加工水準和屏幕的裝配工藝來看,算得上非常精細,手感也很扎實。值得肯定的是,小米4的耳機插孔用料和適配度不錯,插頭連接非常穩固,可以保證音頻信號的良好傳輸。 內置入門均衡器發掘耳機潛能 我的評測重點是聲音表現,但是小米4在官方宣傳上并未在這方面有所突出,或者說沒有把音質表現作為一個賣點。當耳機首次插入后,屏幕上會跳出關于耳機設置的兩條通知,一個是自定義耳機按鍵,一個是設置耳機類型。這是個很人性化的設計,旨在提醒用戶更充分地發揮耳機的功能。 自定義按鍵功能便于操控,在此不必細說,值得研究的是設置耳機類型也就是小米的“米音”功能。在設置菜單中,用戶可以根據自己所用的耳機選擇相應項目,以獲得更好的音效,特別是使用小米耳機的用戶——內置的選項中有3個專屬小米。此外,用戶還可以對內置均衡器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進一步的調整,不過這個均衡器只有7個頻點可以調整,屬于入門級。 嘗試了一下不同選項下耳機的表現,聲音的變化相當明顯,但是究竟哪一個設置更適合自己的耳機,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對比試聽才能得出結論。為了更好地探察小米4的聲音表現,我決定暫時關閉米音功能。 低頻表現是亮點遠勝MTK 8核機 小米4的最大亮點在于低頻表現,與我手頭的IPhone 5相比非常接近,雖然直覺上推力似乎稍小一點點,但是低頻的量感和強勁的程度很相似。與配置價位相似的1加手機對比,小米4的低頻更有力,遠勝千元價位的MTK 8核機。這樣的聲音風格非常適合演繹流行、搖滾、重金屬之類的音樂。 中高頻略顯雞肋不如一加手機 相比之下,小米4的中高頻表現不夠出彩,人聲表現中性,有砂石感。高頻解析力一般,在播放小提琴的時候尤為明顯,音符被打磨得過于光滑,擦弦的細節(也就是發燒友常說的松香味)表現不足,這方面要比一加手機遜色一籌。而音場和空間感的表現不過不失,算是合格水平。 總結:小米4音質80分(滿分100) 總體而言,小米4的音質可以打80分,低頻的出色表現使得它更適合演繹比較現代的音樂類型,但是搭配上需要注意,避免低頻過多的“轟頭”型耳機。此外,“米音”值得深入研究,從行業內趨勢來看,利用軟件的算法補償中低價位耳機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是個有效的方法,近來逐漸被各個廠家重視,在合理調整的基礎上,不僅方便且能快速見效。 |
溫馨提示:喜歡本站的話,請收藏一下本站!